走遍中国安徽灵璧

2022/10/22 来源:不详

灵璧县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北部,是宿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安徽北陲的灵璧县,物产丰饶,钟灵毓秀。盛产灵璧石,清朝乾隆皇帝封为“天下第一石”,宋朝诗人方岩有“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的美誉。传闻钟馗是唐高祖(一说唐德宗)年间灵璧县人。钟馗画在此地蔚为流行。

淮水南林,青徐北望。山河脊抒书写楚汉豪情。东坡诗韵,妙手丹青,文风雅韵点缀万家灯火。嘹亮的皖北民乐盛世悦民,荣登世界的艺术殿堂。灵璧,山川灵秀,珠璧联辉。

历史

公元前年,刘邦部五诸侯军占领彭城,项羽引精兵。这便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睢水之战。“灵壁”也因此见诸史册。

当时的地名并非“灵璧”而是“灵壁”。“灵壁”地名取自境内的一座山,叫做灵山。

三年之后(公元前年),楚汉在今天的灵璧附近上演了最终的决战—垓下之战。这一次,项羽大败,遭遇四面楚歌,上演了一场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

此后,“灵壁”饱经战乱,建制也不断变化。隋炀帝时,随着大运河通济渠段的开通,这里成为沟通南北的经济重镇和货物集散地,朝廷便在这里设立了驿站。

灵璧县的正式设立则是宋朝,缘于大文豪苏轼的一封奏折。宋朝时期,今天的灵璧,在当时的建置一度为镇,属宿州管辖。随后,朝廷实施镇改县。

宋元祐七年(公元年),苏轼上任兵部尚书。他在视察宿州时发现,官吏借外城扩建之机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苏轼便上奏朝廷,建议停止宿州外城扩建,拨出费用作为镇改县的开销。

宋政和七年(公元年),“灵壁”县设立。灵璧中学内的这座正学书院,最早建于明万历年间,据考证,其位置正是当年苏轼倡导所建的竹中精舍。

宋元丰二年(公元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他做客张硕的私家园林—张氏园亭,并写下了著名散文《灵壁张氏园亭记》。

张氏园亭东南有一片竹林,苏轼时常徜徉其中,流连忘返。鉴于这里远离县城,士子求学不便,苏轼便倡导于此设立学堂—竹中精舍。

“书生一派深更里,长向芸窗伴异馨”。琅琅书声穿越悠远的历史。不朽的诗赋记录了金戈铁马、英雄悲歌。

豪情与诗意在这片土地上,枝叶扶疏,肆意生长,成为灵璧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基因。

奇石

在中国的石文化中,灵璧石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将全国的石头列为种,其中灵璧石位居首位,为历代君王所赏识。

灵璧县渔沟镇的磬云山是灵璧石的主产地,这里地质地貌独特,千姿百态的灵璧石应运而生。

宋徽宗兴建皇家园林“艮岳”,曾下旨征用大批灵璧石,由大运河运至汴梁。当时十船一组为一纲,时人称为花石纲。

乾隆皇帝更是对灵璧石情有独钟,在他退位后居住的宁寿宫中,共有独立台座赏石33件,其中灵璧石就有12件。

古代的文人雅士以形赏石,归纳出皱、瘦、漏、透的赏石美学标准,还为每一种独特的造型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

此后,苏轼过张氏园亭时,发现了一块巨型灵璧石,形如麋鹿宛颈状,四面可观。他非常喜爱,于是主动为主人张硕画了一幅《丑石风竹图》。

张硕自然了解苏轼的心意,便将这块石头相赠。苏轼曾多次往来张氏园亭并题诗对灵璧石大加称赞。苏轼的高度评价为灵璧石文化的发展和地位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年,故宫博物院为了准备年度展览,工作人员开始寻觅用于点缀的盆景与奇石。此时,一张磬云山所产的灵璧石图片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前往灵璧磬云山寻访实物。

在渔沟镇存石场摆在故宫工作人员面前的这块灵璧石,气韵苍古,形如巨龙,它被命名为龙兴石。龙兴石的恢宏气象与盛大主题打动了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

年11月5日,龙兴石正式安放于故宫建福宫。千百年间,灵璧石温润如碧玉,其声如磬,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青睐。

山川灵秀,石皆如璧,是灵璧鲜明的一种注脚,其雅雅风韵则成为灵璧县的文化符号。

治水

20世纪初,灵璧连续爆发罕见的特大水灾。那时的灵璧满目疮痍,百业凋零,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年6月,淮河流域再次连降暴雨,受灾人口达余万。毛主席指示除目前防救灾外,须考虑根治办法。从此拉开了淮河流域根治水患、兴修水利的序幕。

年11月至年春,当时的宿县专区发动了9县23.8万治河大军在唐宋汴河大堤以北,开挖出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其河道基本平行于早已湮废的汴河,因此被命名为“新汴河”。

“新汴河”在灵璧境内约30公里,灵璧县组织了大量民众在新汴河上修建了灵西闸,成为灵璧人治水的骄傲。

灵西闸的设计建造在当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灵璧县的民众、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昼夜奋战在工地上。

半个世纪过去了,新汴河上的灵西闸经受住历次洪水的考验,从来没有决堤过。在新汴河的护佑之下,水害转化为水利,灵璧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

如今,灵璧县建成了新汴河城市绿道,西起灵西闸,东至西集闸,绵延十余千米。河畔绿意盎然,花团锦簇,成为灵璧四季常青的生态旅游观光景区。

民俗

大英图书馆收藏着灵璧县菠林村周家班的唢呐演奏录音,收藏证书上写道,周家班代表着一种独特的中国音乐传统,其录音是对大英图书馆传统与世界音乐档案的重要贡献。

年,周家班接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前往欧洲五国巡演,这是周家班第一次举行境外专场音乐会。

灵璧菠林喇叭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至今已传承七代。清朝末年,宫廷乐师周景之辗转来到灵璧菠林村落户,逐渐形成了一个横跨苏、鲁、豫、皖四省的庞大民间音乐族群,人称菠林喇叭。

菠林喇叭演奏中有多种绝活,如咔戏中的把攥及咔碗吹奏等等,还融合了泗州系、皮影系、豫剧、梆子戏等等。

花吹中的娃娃哨,韵味十足,表演诙谐幽默。皖北民间甚至还有请不到周家班,男不娶、女不嫁的说法。

年7月,欧洲五国的巡演如期举行。周家班走访了德国、英国、爱尔兰、瑞典、比利时,举办了7场音乐会和一场工作坊,观众近10万人。

多家外国媒体都对这种“古老的中国爵士乐”给予极高的评价,盛赞周家班为来自中国的先锋乐团。灵璧民间音乐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周家班在传统曲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出中国首部民管音乐剧《中国元气之八仙桌》,以唢呐等中国传统乐器,演绎出一个唢呐世家的悲欢离合。

年秋,《中国元气之八仙桌》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剧场演出,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盛世悦民,乱世保身,执一技之长,不惧荣辱沉浮。这是周家的祖训,也是灵璧菠林喇叭传承百年的基础。

年,周家班又接到了来自美国的邀请,再次走出国门进行专场演出。如今,灵璧菠林喇叭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扩展项目。

淮北平原上,菠林喇叭的乐手们依然每日操练。响彻树梢的唢呐声,穿透金黄的麦浪,在古老幽静的汴河之畔,倾诉着对家乡的热爱,以及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豪情。

钟馗画

传说钟馗相貌丑陋,却才华横溢。他行走天地,驱邪除灾,一身正气,深受百姓的喜爱。人们将其贴于门上堂中祈福避灾。

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灵璧人翟光远创作的钟馗画被评为金奖,饮誉国际画坛。

他其中的这幅作品长88厘米,宽43厘米,由灵璧县印、作者印鉴和持剑钟馗画像构成,墨色古雅,刻画细腻。

隋唐年间,大运河的开通使灵璧成为物流的节点,经济文化逐渐繁荣。宋代大批画家聚集于此,为灵璧钟馗画诞生提供了艺术土壤。

清朝人齐周华在《名山藏画副本.钟馗像赞》中赞道:“由道子画能通神也,惟灵璧所画,往往不脱道子原格,故事群推之。”

灵璧的钟馗画有一个独特的标志,那就是在钟馗人物的正上方必定盖有三枚以品字形排列的灵璧县印,这源自明代。

明宪宗朱见深非常喜爱灵璧钟馗画,便令当地每年进献百幅钟馗画作为贡品分赐宫廷。由于贡画都要盖上县印,但灵璧钟馗画每年要出数万张,县衙无法一一盖印。

画师们便到当地城隍庙找来模仿县印所造的城隍官印代替。从此成为贡品的签名,并沿用至今。

明清两代,灵璧的钟馗画达到了鼎盛。据记载,当时的灵璧画店林立,画商如云,车水马龙,年复如是,每岁可售数万纸,画工衣食于斯。

年,灵璧县在北京举办了灵璧钟馗画艺术进京展,余幅钟馗画精品力作惊艳了各地的观众。如今,在灵璧县政府的推动下,钟馗画还走进了校园,成为美术教学的主要科目。

年,灵璧县打造出钟馗文化园,在园内设置了钟馗画创作基地、民间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还建起唐代风格的馗风塔。

园内亭台错落,水道环山,不仅成为了传承钟馗文化的园地,也是灵璧人休闲小憩,品古赏今之所。

千百年来,灵璧的钟馗画不断发展创新,钟馗的形象也从辟邪捉鬼的神祇演化为祈祥赐福的象征。

很多灵璧人都会画上两笔钟馗画。这种包含着中国传统精神的艺术形式,已经融入了灵璧人的生活之中,成为值得传承的中国艺术宝藏。

当代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虎纹石磬,距今有多年的历史。

虎纹石磬被称为磬中之王,是商朝宫廷的礼乐用器。它所使用的材料正是灵璧石中的磬石。

在灵璧,人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磬石艺术的创新层出不穷。灵璧磬石石质坚韧,纹理平滑,是上好的雕刻材料。自然的灵气在灵璧匠人们的刻刀下绽放,化为精美的石雕。

灵璧县有许多磬石雕刻匠人,他们多以传统家庭作坊的模式进行磬石加工。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匠人们联合起来一起开发出各式各样的高级磬石产品,出口三十多个国家,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年,磬云山地质公园获批改称灵璧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当地政府还建起了地质博物馆,磬云山以独特的地质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成为学术研究、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的圣地。

亿万年的风雨变迁,灵璧孕育出灵石如玉,文人雅韵。人们用灵璧石谱写乐章,发展经济,传承文化。

新的时代,灵璧人坚持对传统艺术的创新,更遵循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将一座古老的石都打磨成气象万千的皖北明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2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