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故里,户部山古民居的鸳鸯楼是徐州人在
2024/8/26 来源:不详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医院 http://www.yushiels.com/m/徐州古称彭城、涿鹿,是黄帝初都,彭祖故国,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有年的文明史和多年的建城史,苏、鲁、豫、皖四省在此交界,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黄河古道横贯市区,京沪、陇海两大铁路交汇于此,交通方便,襟山带水,形胜险固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秦末农民战争和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就发生在这里,公元前年,项羽自咸阳东还,自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徐州)。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原名南山,是徐州城外最近的制高点,是控制徐州城的要地,早在秦汉之交,西楚霸王项羽就在此山上筑台演兵、秋风戏马,南北朝时期刘裕北伐至彭城,登南山而北望中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宜时也曾据以窥彭城。历史上徐州有黄河水患,一些官绅富贾不惜重金在户部山周围择地建宅,中等富户也争相效仿从,从明末至民国初年的几百年间,户部山周围高宅大院密布,民居鳞次栉比,其中既有甲第官宦之家,也行富商之宅、书香门第,这些古建筑依山就势,参差错落,构思巧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是苏北乃至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少有的一处古民居建筑群。李华故宅,中西合璧式建筑,由廊院和主楼组成,拱券门廊,有山花、仿罗马式双柱。崔氏翰林大院,清道光年间翰林崔焘的私宅(崔家大院),气派的翰林大院,门前有二根旗杆,崔家世代书香,诗礼人家,清道光年间崔焘以廪生举孝廉方正,后中举人,道光九年(年),中进士,入翰林院,被钦点为庶吉士,历任河南通许县知县、裕州知州、安徽怀庆知府等职。崔家大院依山而筑、是崔焘奉旨于道光年间在旧居上扩建的,分上院和下院,居高者为上院,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也极具艺术价值,历经崔氏多年的经营,形成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44米,占地约平方米的建筑群,是徐州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处清代建筑群。李蟠状元府是徐州历史上惟一的一个状元府邸,与崔氏大院隔崔氏巷南北相对,其府邸占地平方米,原有房屋余间,大门口原有两根旗杆和两个圆形石鼓,大门楼上迎面立着“状元及第”匾额,若干院落次第相连,客厅、厢房、藏书楼、花园等设施一应俱全,历经几百年的变迁,遭受到一定的破坏、但骨架保存完好,格局清晰。位于户部山上的戏马台则是一处令人侧目的名胜古迹,闲暇之时,项羽常在内户部山上观赏士卒赛马,据清乾隆府志载:“楚项羽因山为台,以观戏马,故名。”现在,山上仍有项羽的石系马桩和明朝年间刻立的“戏马台”碑。项王雕塑,项王,项羽(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秦末,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家大院、翟家大院、郑家大院、刘家大院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权谨牌坊五个明清时期古院落组成,占地余平方米,共有房屋余间。刘家大院,刘家大院的祖上可以追溯到西汉楚王刘交的后裔刘向,汉高祖六年(前),刘邦封异母弟刘交于楚国,都彭城,刘交好儒、多才艺,他治理下的楚国成为儒学研究最活跃的地区,对后世影响深远,刘向是刘交的四世孙,在两汉文化史上,是与司马迁学术地位相比肩的大儒,留下“校书天禄阁,夜燃青藜杖”的佳话,刘向逝后,后人为其于徐州城外修建了墓与祠,有一支后代专守祠堂,代代相传,直到明末清初的第六十代,才因生活所迫,转到城里户部山北麓的马市街谋生,初以织布卖布维持生计,后又开了酒店、杂货行和古董铺。年,刘家买下了户部山北麓的这片房产,占地近10亩,并排三进院落,从东到西围绕戏马台,另有一处面积颇大的后花园,这组院落的建造历史已近两个世纪了,除后花园改造成戏马台景区的一部分外,其它三处院落还大体保持着旧时的格局。户部山民居的建筑风格,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面栋,琢刻精细,并有“里生外熟”及“鸳鸯楼”等独特的建筑方式,所谓“里生外熟”是指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内层为土坯,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间内冬暖夏凉,鸳鸯楼的建筑形式仅国内仅有,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可谓地无三尺平,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建造了这种独持的鸳鸯楼,这种楼分为二层,上下叠压,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反映了徐州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是徐州人在建筑史上的一个创造。郑家大院,郑家原居河南,北宋末年迁居苏州洞庭东山,明末迁宿迁,清初因战乱徙居徐州,始祖为郑茂芳,初居南关下街,辛勤劳作,乐善好施,人称“郑善人”,郑家后人将施财积德、勤俭持家的家风世代相传,享誉徐州的郑福隆酱园店,为郑氏家族积累了财富,至清代同治年间第七代传人郑孝理时,已经颇有实力了,同治年间迁居户部山,先在山北买下了一座旧院,后又置地建了北院,两院相连,形成四进次第的院落体系,自此世代繁衍,成为彭门大户。郑家为书香门第,耕读传家,家藏历代名家书画、碑帖、石刻、古玩等,滋养了郑家几代人,郑家子弟多笃学励行,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培育了几代英才,郑家大院位列户部山八大院之中,是名噪州府的名门望族。翟家大院,翟家祖籍山西,原为晋商,明末迁来徐州,兄弟六人一开始经营些小买卖,后经营杂品,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到清中期成为徐州城内有名的富户,家道中兴加之机缘巧合,翟家在户部山购买了一座大院,逐渐改造形成了大小四进院落,翟家大院建于南侧余家大院和北侧郑家大院之间的狭长地带,地块更加不规整,布局更加灵活多变。大门东向,几进院落迂回曲折、有房屋40余间。一进大客厅对面的鸳鸯楼,是徐州民居中最有特色的建筑,宅后第四进是一座花园,既是翟家大院的后花园,又与余家大院后宅相连,且与郑家大院相通,引来了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高台有亭,地处东南高地,背风向阳,视野开阔,极目南望,云龙山色尽收眼底,遂为民国时代徐州文人雅士集聚畅谈,吟诗作赋之所,年夏,张伯英自北京返乡,即住此园,并题亭名曰:“伴云”,意即亭高天近,云来常伴,翟氏秉承晋商亦儒亦贾,诚信义利的价值观,以经商起家,亦以读书立身,多位翟氏子弟考为秀才,一时济身户部山八大家的行列。余家大院,清雍正年间,安徽歙县有余姓茶商来往于江浙之间,后来到徐州开设茶行,日积月累,经营渐盛,至乾隆初年,已于城内北关一带择房定居,乾隆三十年(),余家购得户部山一处三进四合院,这就是中院,相传它的前身就是明代户部分司署旧址,又经同治至光绪年间的三次扩建,一座三路三进、院院相通、规模庞大的建筑群落矗立在户部山上,余家大院的兴建倾注了余家四代人的心血,兴建过程长达百余年。余氏家族秉承了徽商“贾而好儒”的传统,以经商致富,以医术治人,以诗书传家,子孙中多人放弃仕途,静心学医,曾开“积善堂”药店,此后余家以“积善堂”作为堂号,历代子弟读书明理,惠行仁术,在乡邻中颇有佳名,余家后人经年不变地贴着同一幅春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既是对自己家族的精当评价,也阐释了中国知识分子“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济世情怀。临近户部山古建筑群,有户部山文化市场,是一个代表徐州古玩、玉器、字画收藏与交易的文化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