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英雄项羽下

2023/3/14 来源:不详

五、英雄悲歌

陈下之战以后,项羽率领残部继续南撤。公元前年1月,项羽率军撤退至今天安徽省灵璧县境内,当时称垓下,这是一处高地,在古代战争中有利于防守。刘邦在固陵和陈县获胜以后立刻率军东进,不给项羽任何喘息机会。同时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封韩信为齐王,将陈县以东大片土地封给了他。封彭越为梁王,将睢阳以北的大片土地封给彭越,本来还处于观望态度的韩彭二人见项羽大势已去,刘邦又如此慷慨,遂纷纷出兵,同时已经投靠刘邦的英布也重返九江国,策反了项羽曾经最忠诚的大臣大司马周殷,发动九江兵,攻占城父,配合汉将刘贾的部队从淮地北上,包抄项羽。

公元前年2月,五路汉军将项羽围困至垓下,此时汉军近60万人,楚军只有10万人。在双方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之下,项羽率军出阵准备与汉军一搏,这就是垓下之战。汉军总指挥是韩信。两个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将领的对决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划伤圆满的句号。韩信先率领中军出击,没有获胜,向后退却,吸引楚军来追,然后左右两军劲出,楚军失败退回垓下。

为了瓦解楚军的士气,韩信派人找来了很多楚国百姓在楚军军营外面唱楚歌,项羽大惊失色以为楚地已经全部被汉军占领。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项羽在这一刻精神上崩塌了,悲伤之余,唱出了一生唯一的也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一连唱了几遍,唱毕,项羽落泪了。左右随从也都跪在地上泣不成声,不敢抬头去看项羽。英雄流血不流泪,只因未到伤心处。从垓下歌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对自己的失败是何等的不甘,他自认有拔山超海之力,这并非溢美之词,项羽确实有才能。只是时运不济才落到这个结局,这是项羽对自己失败的总结。

在这里我们也从司马迁的笔下知道项羽有一匹宝马,名叫骓。有一个美人,名叫虞。项羽很清楚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他失败以后,这些都将沦为汉军的战利品。就在这天夜里,项羽与虞姬诀别,登上战马,率领骑兵连夜突围,在数十万汉军的包围圈中奇迹般的冲了出去。

第二天清晨,汉军发现项羽突围,刘邦立刻命令灌婴率领轻骑兵追击项羽,项羽一路风尘抵达淮水时,还有百余骑跟随,到达阴陵时,项羽迷路,被一个农民欺骗,走错了路,结果误入沼泽,被迫返回,在东城陷入了汉军的包围,此时项羽还有28骑,他对士兵们讲道,起兵八年来,所击者服,所挡者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遂称霸天下,今天落到这步田地,是老天要亡他,不是自己打仗不行。此时的项羽真是非常的可怜,作为一个领导者,面对失败,他要极力的向属下证明自己是能力的,有水平的。他将28骑兵分成4个编队,从四个方向冲下去。这就是东城快战。汉将杨喜紧紧的追击项羽,项羽回身大喝一声,杨喜人马皆惊,辟易数里。

杨喜战后被封为赤泉侯,他的后人娶了司马迁的女儿。杨喜追击项羽的事迹被作为家族荣耀一代代传了下来,这才使得司马迁如身临其境般的将当时的情况,甚至是项羽说的话都如实的记录了下来。东城一战,项羽率领28骑杀汉军近百人。

突破汉军包围以后,项羽率军到达乌江。乌江亭长驾船在此等待。他告诉了项羽此时的状况,即江东还在西楚的控制下,实际上当时西楚还有5个郡没有被占领。只要项羽渡江,返回江东,仍可称王。项羽从垓下突围本来是想求生的,但是抵达乌江时一连串的战斗使得项羽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他动情的说到,自己当年率领0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天无一生还,纵使江东父老可怜他,难道他就不惭愧吗。最后将自己的马送给了乌江亭长,霸王一言九鼎,亭长不再多言,牵马而去。项羽率领剩下的士兵与汉军进行了最后的搏杀。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项羽爆发出了最大的战斗力,他手持短兵器一个人就杀了汉军多人,自己也受伤10多处。此时力尽的项羽看见了汉军一个骑兵将领叫吕马童,便对他说,听说刘邦用千金买我的头,你是我的故人,我就把头送给你吧,随即项羽自刎而死。项羽身死为楚汉争霸画上了句号。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被项羽的英雄气度所震撼,如此英雄的人物怎么会失败呢?这不得不引起后世史学家的深思,楚汉争霸项羽失败的原因也更加值得研究和探讨。

六、胜败评说

项羽失败的原因古往今来众说纷纭,我们可以先听一听当时的人即同项羽同时代的人是怎么说的,刘邦胜利以后,曾经问大臣自己为什么能战胜项羽,王陵和高起是这样对刘邦讲的,他们说项羽仁义爱人,而刘邦则待人无理傲慢,还喜欢骂人。但是紧接着他们说到陛下(刘邦)打下城池,论功奖赏,大家都能得到好处,而项羽嫉贤妒能,有功不赏。所以人才都离开他。紧接着刘邦说自己才能也很有限,只是他能任用有才能的人,如韩信,张良,萧何等,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所以失败了。这是刘邦及其属下的看法。另外在刘邦和项羽手下都打过工的韩信在第一次与刘邦谈论天下大势的时候也提到了项羽不会用人的问题。

综上,我们就可以把原因归结为项羽个人领导能力的缺失。这种领导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组织能力,这种组织能力的缺失具体表现为用人问题,而用人问题又包括用什么人,以及怎么去使用这些人的问题。那么项羽都重用那些人呢?从项羽军事集团的人员构成我们可以看到项羽重用两类人,一类是项羽的亲戚,对此陈平曾经对刘邦讲过项羽只信任项式宗族和妻之昆弟。纵观整个楚汉战争,我们看到,项羽外出打仗,守卫彭城的他的侄子项陀,项羽无法亲临第一线的代替项羽的是项声,把守西楚第二号大本营鲁县的项冠,把守济阳下的项旱,还有那个在鸿门宴中吃里扒外的项伯,以及舞剑的项庄。当然可能还有没有留下名字的,至于项羽妻之昆弟,也就是项羽的大舅哥小舅子这些人也没有留下名字,但是陈平的说法项羽只信任这一类人。如此我们就可以很好的理解项羽为什么在鸿门宴中没有杀刘邦,其内在的根本原因是项羽信任项伯多于范增,因为项伯是他的叔叔。

项羽重用的第二类人就是他喜欢的人,比如英布,龙且,曹咎等人,项羽喜欢这些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人的风格跟自己一样,勇敢且会打仗。项羽自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那么人才肯定是以他的模板刻出来的,他为什么不用韩信,因为韩信跟项羽打仗方式不一样,韩信一生作战没有一场战斗是跟对面硬拼的,他都要讲究时机,地形等因素。这在项羽以及他重用的龙且等人眼中,这是怯懦的行为。所以项羽不用韩信。

另外项羽在使用人才的时候也不愿意去接受跟自己不一样的观点,这种用人的方式使得一大批人才都离他而去。在楚汉争霸战后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可是实力最为强大的却是韩信。因此项羽曾经两次派人去游说韩信,公元前年2月,项羽派出了著名说客武涉去见韩信,武涉对韩信讲项王承诺三分天下,从政治上承认韩信的地位。可是韩信非常悲怆的回忆起他与项羽曾经的过往,韩信说我跟着项羽做什么工作执戟卫士,说白了就是看大门的。项羽对我言不听,计不用。我跟着汉王,汉王吃什么我吃什么,汉王穿什么我穿什么说白了我跟领导一个待遇,你现在让我背叛刘邦去跟着项羽,我能这么干嘛?

实际上在具体用人时领导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孔子曾经讲过的叫以惠使人。在这一点上刘邦做的比项羽要好太多,刘邦拉拢英布也非常的简单,就是给好处。其实英布跟项羽的关系要比跟刘邦的关系要深。但是刘邦给与英布的利益更大,英布在项羽手下被封为九江王管两个郡,但是在刘邦手下被封为淮南王,管四个郡。英布立刻投靠了刘邦。因此项羽在重要哪些人,以及怎么样去拉拢人才方面能力是欠缺的。到最后连最忠诚的范增都因为不受信任而离开了他。项羽在政治上的低能甚至有些弱智的表现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项羽的这种用人风格在中国古代屡见不鲜,可是项羽是一个开国者,他就必须要有更大的胸怀,去装载那些不一样的人才。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团结一大批人才能取得胜利,楚汉战争本质上是一场人才争夺战。高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作为领导者,唯有海纳百川,才能天下归心。

项羽虽然是一个军事天才,在两军对阵时,项羽排兵布阵等微操作可以说无出其右,尤其擅长野战冲锋。但是这种军事素质仅仅是战术素质。作为一个政治军事集团的一把手,作为一个要掌控全国的人,项羽必须从战略高度甚至从历史高度来看待这场战争,但是很显然,项羽缺乏这种战略眼光和全局能力,又因为他用人的问题,他又不像刘邦自己本领不大但总有人补位。所以当项羽迷茫犯错误的时候没有人会指出来,因为有人指出来了项羽可能也未定去听,还有可能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所以到最后就没有人在给项羽提意见了。这一却就导致在这场全国争霸战项羽犯下了一些列重大战略战术错误,最后导致了失败。

第一个战略错误就是根据地的选择,在中国古代,想夺取天下,没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是不可能成功的。比如三国当中的刘备就曾经跟荆州刺史刘表谈过这个问题,刘备说,如果自己有一块根据地的话,天下其他的人就不会是自己的对手。曹操在北方起兵的时候,他的谋士荀彧认为兖州是最好的根据地,应该首先占领。

当然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根据地可能会变得不同,但是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那就是要经济发达产粮食,利于防守,最好还要四通八达。按照这个标准在战国后期到秦汉这段时光当中,在中国这个舞台上论政治经济军事地位首屈一指的当属关中地区,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说的,关中阻三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面对这样的一个地方,刘邦都馋的掉哈喇子了,可是掌控天下的项羽却不要,有人曾经也跟项羽提到过这个事,可是项羽不听,认为自己发达了就应该回老家跟乡亲们显摆显摆。完全不从政治上军事上考虑这个问题,在整个楚汉争霸战期间,项羽的后方多次遭到刘邦打击,而他始终威胁不了刘邦的大后方关中,这就是根据地的差距。

第二个错误就是主攻方向的选择,西汉高帝十一年,英布反叛,刘邦很着急,曾经在楚国官拜令伊的薛公站出来对刘邦讲了这样的话,如果以淮南为根据地,向东占领吴国楚国,然后北上占领鲁国和齐国,降服燕国和赵国,占据太行山以东。这样天下就不为汉朝所有了,此为上策。这个薛公到底何方神圣,竟有这般见识。史书只说他曾官拜楚国令伊,那么楚国是不是项羽的西楚国我们不得而知,如果真是,这样的人项羽都不重用,他不失败才怪了呢。从薛公的上策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方略就是要控制整个关东经济地带,包括黄淮海平原,胶莱平原,江汉平原等,以整个关东地区的人力物力去对抗刘邦的关中地区。

我们接下来不谈英布是如何选择的,只谈项羽的选择,他选择了薛公口中的中策,即全力保卫吴国和楚国,然后向下进攻韩国和魏国,控制荥阳防线,夺取成皋和敖仓,从而威胁函谷关,最后进入关中灭了刘邦,简单且粗暴,这也符合项羽的性格。可是它能实现吗?从后来的战争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不能,当项羽越过千里之远的梁地进入河南作战以后,他后方的粮食补给线始终遭到汉军的威胁和打击。这使得虽然他在前线压制了刘邦,但是不得不分兵回援,从而削弱了正面战场的力量,使得楚军无力再组织大规模的力量西进,只得停留在敖仓,巩县一带与汉军僵持。

在来回的奔波当中,使得项羽在战争初期构建起来的强大骑兵突击力量最终消耗殆尽。尽管他的0江东子弟依然英勇善战,但终究难以抵御刘邦不断补充的数十万虎狼之师。对于样的结果在彭城之战以后刘邦的一个说客曾经跟英布讲过类似的话。我实在想不通,刘邦的一个外交官都看得出来,项羽看不出来吗?也许他出来了,可是它看不起刘邦,硬是要这样做,这也符合他刚愎自大的作风。

项羽最终失败了,但是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所有的人诠释了英雄的含义。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坦荡的人生,潇洒的死去。他也许不是一个好领导,但他应该是一个好人。就连他的敌人都曾经提到项羽仁义爱人,看到不幸的人他会流泪,我们只记得史书上他很残暴,可你要知道那是战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难道刘邦不残暴吗?项羽死后,十万楚军被斩首八万,这又怎么说呢。这又是谁的残暴呢?百家讲坛的一个讲师阎崇年曾经说过,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很多,有几十万,但是真正能震撼人心灵的没有几个,项羽就是其中之一吧。我相信年前的司马迁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不吝笔墨,洋洋洒洒近九千雄文,写下了项羽本纪,为我们记下了项羽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战斗事迹,道尽了他31年短暂一生的光辉与奇伟。让历史和后人永远记住了那个名字西楚霸王-英雄项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9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