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听农业的中国芯片故事

2023/7/30 来源:不详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一粒粒小小的种子,牵动民生,关乎国运。

在通往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正是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给人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让未来充满光明,让人心丰足安定。

在农业4.0时代,只有用足政策和科技的力量,才能保证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我们将循着种子创新、推广和保护以及退出的生命周期,来听听农业的“中国芯片”故事。

△6月9日,在河北邢台南和区贾宋镇韩村一处麦田,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新华社发

品种改良要不断适应环境变化

三夏时节,大地上洋溢着丰收、新生的繁忙和喜悦。

农业农村部6月8日公布的消息显示,全国已收获小麦面积1.8亿亩,收获进度59.4%,进度比去年快约5.1个百分点。其中机收面积1.78亿亩,日机收面积万亩。

安徽是最早结束机收的省份。亲眼看着小麦颗粒归仓,宿州市灵璧县种粮大户金共方也深深松了口气。庄稼人与小麦同气连枝,小麦的赤霉病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

“今年年初,听到专家预警,我就开始提心吊胆。”金共方说。农场有多亩麦地,他带领家人清沟排渍、喷药抗菌……经过每天精心照料,小麦染病概率降低了。但明年,这样的辛劳是不是还得重来一次?

近10年来,赤霉病在黄淮海麦区和北方冬麦区大面积扩散,被喻为小麦的“癌症”,也是农民最怕的病害之一。

“赤霉病不只是小麦穗部变色,还会释放毒素,减少小麦产量,影响粮食安全,被市场和消费者‘畏而远之’,是一种危害性很高的农作物病害。”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说。

怎样杜绝这种危害?马传喜认为,加快培育良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有了良种,小麦丰产事半功倍。

这些年,从中央到各级政府对种业的重视力度空前,技术成果也如雨后春笋。由安徽农业大学研发的可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安农”于去年通过国家审定,开始在安徽、江苏北部和河南等地推广。

马传喜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小麦试验田里度过,试验田每年增产5%不在话下,但品种改良却不能只用线性思维,而是要根据病虫害、环境和生产水平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动态更新。“搞品种改良的人要跟得上这些变化,研发出适应新条件下的品种。”马传喜举例说,过去很少使用化肥,人们都要求品种长得又高又大;现在肥料比较多了,就需要矮秆的、长势不能太旺的品种。所以育种也是跟着生产条件在不断调整变化,不断寻找新的资源,再进行利用的过程。

自主创新,让农业“中国芯”焕发耀眼光芒

内蒙古通辽市是春播玉米主产区。过去,库伦旗种粮大户章国林种植的玉米产量一直上不去,从北京引进杂交玉米品种“京科”后,亩产平均增加了多公斤,也直接带动了收入的增加。今年他又种了将近亩。最近,接连一周都是阴天,“五一”期间刚种上的玉米叶面有点儿发黄,“苗儿是不是病了?需要施叶面肥吗?”章国林拍了小视频,发给“玉米团长”求助。

很快就收到对方的回复——阴天缺少光照、气温低,导致新叶叶绿素合成没有及时跟上,因此叶面发黄。等天晴了,光照充足,气温回升,自然就恢复了。

“玉米团长”就是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培育出多个玉米新品种,“京科”就是其中的龙头。

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农业工作者最了解。要做强农业“中国芯”,就要克服对国外杂优模式和亲本的依赖。赵久然率领团队下苦功,将国外优异种质的高产优势与我国特有的“黄改系”玉米种质的适应性优势相结合,探索出新的杂优模式。新的杂优模式和育种方法催生了“京科”等系列品种的问世。

年,“京科”通过国家审定,由于在产量、品质、抗性、适应性等方面的杰出表现,目前推广种植面积早已超过了1亿亩。作为籽粒玉米,不管是用作饲料还是工业加工原料,品质都能达到“一级”。特别是在瘠薄地、干旱地和盐碱地上表现更明显,其抗性和适应性等方面都远超国外种子巨头的转基因等品种,这是令赵久然颇感自豪的事。

多年前跟随北京市农委到美国考察,赵久然惊讶于当地12月份下着雪,地里还有大片大片的玉米没收获。这是什么情况?一交流才知道,美国早已实现机收籽粒,等玉米在地里自然风干,水分降到可以直接入仓的程度时才用机器收获籽粒,直接入仓库,不仅减少了烘干成本,还减少了几道人工程序,将成本压缩到最低。

回国后,赵久然开始着手研发这种可以直接收获籽粒的品种。我国黄淮海夏玉米是一个全球独特的生产种植模式,小麦/玉米一年两熟。6月收完小麦种玉米;到10月又要收玉米种小麦……在天左右的时段内,正常成熟都有难度,而要使玉米既高产稳产,抗风灾、高温热害等多种逆境和锈病等多种病害,又要早熟脱水快,实现粒收,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是代表玉米育种最先进水平的国际种业巨头也还没有推出这样的品种,因此自主创新显得格外重要。瞄准这个高难度,赵久然团队近年来研发育成了“京农科”“MC”“MC”等系列品种,20多个通过国审。

尹社是河北省邢台市种植大户。他没想到,一粒种子就让自己品尝到农业现代化的滋味。今年是尹社种植“MC”的第9个年头了。“非常好!”他用朴实的话语向记者道出感受。“镇上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我以前总是为找不到人工、工资高而烦恼,现在再也不用手掰玉米棒子了。”

什么样的种子才是好种子

小麦和玉米都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来自农业农村部的资料显示,我国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自给,玉米、大豆、生猪等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总体上,我国种子供应有保障、风险可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仍存一定差距。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出现卡脖子情况,影响农业发展。

在马传喜看来,要打赢种业翻身仗,先要清楚每种农作物被卡的地方在哪里,才能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种业包括资源、技术和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三个环节。玉米和蔬菜可能卡在资源上,很多资源是外来的;对于小麦来说,因为本土化时间很长,主要的限制因素不是资源,而是技术。良种技术赶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品种依然比较缺乏,小麦遇到一些极端气象条件产量还会受到较大影响。”

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来培育好种子,解决卡脖子,是科研人员的共同追求。那么,什么样的种子才是好种子?

马传喜认为,好种子是能够兼顾农民的需求和一个区域粮食功能定位、品质定位,在生产上形成的一种稳态结构。“好种子不仅产量和品质高、抗区域病害性强,而且种植后管理也很方便,能减少投入成本。同时,区域的特点也不能忽视。南方的小麦常需要做成点心,面筋含量不能太高;北方则常做面条、馒头等,需要筋力较强的小麦。而不同的粮食产业带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定位是什么?是满足区域粮食供应,还是提供可调出的商品粮?这些都决定了如何制订品种审定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

对于赵久然来说,好的种子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不能“娇气”。“一个好种子要综合性状优良,至少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这5个方面的优点都要集于一身。”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和土壤性状不一,有的地方侧重耐干旱,有的地方侧重抗倒伏、抗病虫害,还有的需要耐瘠薄、抗盐碱……就拿“京科”来说,每年推广种植面积增加亩,因此各种各样环境和生产条件都有可能遇到。“所以种子太娇气了不行,必须得皮实,才能够经得起大面积生产实践的检验和各种逆境的考验。”赵久然说。

科企合作,让创新要素流动起来

种子的每次突破,都带来巨大的飞跃。回顾几千年来的种子之路,赵久然就像回望一步步来时的阶梯,深为感慨。“在农业1.0时代,农民没有育种,只有择优留种,第二年接着种。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后,以杂交育种为标志,通过杂交,可以将不同种质材料的优良性状聚合到一个品种上,这是育种的2.0时代。3.0时代就是生物技术,比如转基因、基因编辑等,可以精准地改变或者导入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但是这个还必须与传统育种结合起来。”目前,科技强大助力,促进育种进入4.0时代,杂交育种、生物育种和人工智能紧密结合,育种将成为一件前所未有的智能事、新潮事。

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从种质资源鉴定筛选到亲本的选育,杂交种的组配到健选,最后育出品种,实现种子产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产业链。一个新品种,拿到审定证书并不意味着成功,推广应用后产生社会效益才算功德圆满。因此,除了前半程的种子创新和品种培育,还有后半程的产业化和大面积应用,这就需要顺畅的科企合作。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

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重点开展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商业化育种重点由企业来承担。

这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多年来思考的问题。她认为,企业既是主体,政府就应出台政策,对育种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种业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从而切实发挥好企业在育种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科企合作是一个大趋势。”马传喜对记者说,种业公司承担着类似中介的功能,既联络科研院所,又研究农民需要什么样的种子,企业做大后,就开始与科研院所合作,投入研发力量。当前,我国已有多家种业公司和庞大的育种科研队伍,可以加强科企合作,畅通种业创新要素流动,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此外,马传喜还建议,对于一些公益性研究,完全靠市场行不通,企业投入更着重于利润较好的杂交种子,因此,对常规品种的育种还应加大财政投入。解决不同口粮种子研发因利润差别而厚此薄彼、冷热不均的情状。

来源:《人民政协报》(年06月11日第03版)

记者:司晋丽

版面编辑:杜军玲

新媒体编辑:黄喆

审核:周佳佳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56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