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千古一霸王

2023/10/12 来源:不详

咏史诗的常客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这类诗作常常咏史怀古诗、借古讽今,也有诗人借历史人物袒露自己胸襟,借古人的酒,浇自己的愁。而从唐代咏史诗成熟以来,西楚霸王项羽就成了咏史诗里的常客之一。今天我们就通过几首诗来看一看西楚霸王项羽,在不同诗人的作品之中到底是怎样的面目。

项羽雕像

西楚霸王项羽

在读书之前,我们先来简单的再认识一下这位历史人物。项羽的一生,可以说是英雄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

项羽:(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项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秦朝末年起义军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勇猛好武,跟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反抗秦朝。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杀死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城之战大败汉军。但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之后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项羽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他反秦朝暴政,多年楚汉之争稳稳压制刘邦,但最终因为多种因素的结合,这样的一位英雄走向落败,自刎于乌江。而乌江也为这样一位英雄的没落而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常常与霸王一起成为歌咏的对象。

京剧霸王项羽

得失寸心知

垓下歌秦·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据说是项羽的临死前最后一首诗,他说自己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可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乌骓马都不愿意前进了我又能怎样呢?最后哀叹: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虞姬也只能相视而叹:”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说现在四处都是追兵,大王气数尽来,我又怎么能独自活下去呢?于是假意和项羽说要装成男子与他一起出去,实际结果兵刃就自绝于项羽身前。姬接剑在手,泣而告曰:“妾受大王厚恩,无以报大王,愿一死以绝他念!”遂一剑自刎而死。(《西汉演义》第八十三回)

虞姬(张国荣饰)

而关于这个英雄的谢幕,司马迁在《史记》的《项羽本纪》里写道: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由此可见,项羽本是可以渡江而逃,但他认为带兵出战最后只剩自己独自而逃,那即便是江东父老能再信任他,他也无颜回去见江东的相亲。所以他听说自己向上门头能够换功名利禄,最后自刎而亡,将这桩功劳送给自己的故人王翳等人。宁死不做阶下囚,这样慷慨赴死,算是一个英雄落败之后最好的收场吧。

对此,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便是歌咏此事。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许多人都知道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她的词擅长于写儿女情态,写思念哀愁,因为她曾经提出过”词别是一家“,所以她在创作词的时候遵循了自己提出的这一词作的理论,把自己的士大夫一样的胸襟和抱负留在诗里面了。因此我们看到婉约派的领袖所做的这首《夏日绝句》落地有声,铿锵有力。

李清照这首诗很明显的是借古讽今、抒发悲愤和对朝廷南下的不满。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成为报国英魂。诗中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直击人心。许多后代的诗人和评论家都说这两句简直就是大丈夫所为,非小女子能作,由此可见李清照的胸襟和抱负。诗的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反攻、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那这里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借古人之酒,浇自己今日之愁。总之在当下的这个时代,李清照是非常赞同项羽这样的,不可能妥协不肯投降的精神态度的,所以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对西楚霸王项羽一次正面画像。

京剧《霸王别姬》

咏怀项羽之诗

1.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近现代·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主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在战争时期告诫军队,指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不可像项羽一样为来好名声而最后由盛转败。这两句是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战略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全诗的灵魂。用“剩勇”而不用”余勇”,大概是有”一鼓作气“的热勇之意,这是勇猛之时,不是再而衰、甚至三而竭的余勇。不仅造语新鲜,更表明中国解放军尚有足够的力量去追歼“穷寇”。这一联从历史到现实,互相联系,巧用典故,很有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

2.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的咏史诗总是别出心裁,此诗与《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桥“一样,切入观点非常的新颖,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猜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然后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不懂得隐忍。三四句假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会利用有利的条件。用我们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手里一把好牌都打烂了。当然杜牧这是事后诸葛亮,提出的这一些是从兵事战略上来讲,是抛开了人性的角度的,他是有大局观的,是从大的战略局面上来把握,所以后来也有别的诗人对此颇不赞同。比如宋代的王安石。

3.叠题乌江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首诗是王安石从政治家的高度切入,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通过对现有势力和条件的分析,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

从标题《叠题乌江亭》来看,这是对杜牧在的《题乌江亭》的跨时空回应。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是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从客观条件判断,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能支持他,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再获成功来。

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隐忍、从头再来的精神,他借此表达”留得青山在不拍没柴烧“的”卧薪尝胆“之意。王安石则审时度势,以宰相的统领全局的高度,指出各种条件都不利,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但是不管如何,二者都是着眼于项羽的来展开,但是杜牧更多的把战争成败的因素放在了项羽本人身上,而王安石则考虑到战争除了项羽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

4.项王宋·胡宏快战马知霸术疏,乌江亭上独欷嘘。万人三尺俱无用,可惜当年不读书。

宋代的胡宏这首诗直接写战败时的项羽,什么才能都不够,以前项羽先学剑术(“三尺”),而后学兵法(“万人敌”),但到头来输得一败涂地,令人唏嘘,都是因为他从来不好好读书。这一点大概是从《史记》中《项羽本纪》的这几句得来的,“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固然有学识不够的原因,但是实际上更多的是由于他的性格,他有的时候太过犹豫不够果决,有的时候有太过重情义不够冷酷,比如鸿门宴大好的机会却被他自己给错失了。所以实际上是种种因素造成了他的失败,这位诗人可能是为了推销自己儒家的学识,或者说抬高自身的读书人的身价,总之这首翻案诗是不够成功,比不上王安石的那一首。

总之,不同的诗人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者自己要抒发自己的情感,对项羽这样的一个人物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正如那句话,”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人们是很善于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来说去其实也不全是项羽本人的面目,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史记》当中的记载或者其他。

对于这样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人物,你有什么想说的可以给我留言交流。喜欢的话就请点一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2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