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名胜古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2024/8/30 来源:不详宿州不管是遗址还是古墓,在这些都会有着很多古迹的存在,而且这些都是很多人们所没有认识过的,对此宿州名胜古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宿州名胜古迹盘点,(一)花甲寺遗址位于萧县城东南35华里花甲寺村南,倒流河穿村而过。遗址被截为两半,西半部因临村长期取土,文化层受到严重破坏。东半部面积较大,东西长米,南北宽米。从河的断面观察,文化层厚均5米。(二)佘家台遗址佘家台遗址,在泗县城西南约40华里的唐河北岸,北离汴河一华里,遗址四周平坦,中间逐渐高出,形成台地。后唐河从西南侧通过,切断了西南台面,暴露出文化层。文化层厚约5米,内容丰富,文化层底部有许多鹿角和其他动物化石,中间有灰层并夹杂着许多陶瓷碎片。经鉴定,佘家台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面积约平方米。(三)三山蒋庙遗址三山蒋庙遗址,位于灵璧县城东北18华里,三山西麓蒋庙附近。遗址东高西低,漫坡状,中部有一条南北土路通过。年发现。从地表面收集的器物有石斧(通体磨光)、蚌刀、骨针、陶网坠、绳纹陶片、鬲足、鼎足、鹿角化石等(在省博物馆收藏)。遗址文化层较深,内容丰富,延续时间长,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四)玉石山遗址该遗址位于灵璧县城西南约20华里玉石山附近,面积约0.5平方公里。遗址东为龙山,南为虎山,呈东高西低形。年发现地表面暴露出来的遗物有石器(已残)、鼎足、鬲足、鹿角、陶棒、绳纹陶件、陶鼎多只,还有叶脉纹陶拍。陶鼎呈足园锥状,有压印痕三道,陶质坚硬,红胎,多系手制。其文化面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三山蒋庙遗址出土的器物有不同之处,也属于新石器晚期遗址。(五)五柳遗址五柳古文化遗址,位于宿城北70华里的夹沟大五柳村西南。西接五柳水库,西南临撞马山,面积约20亩。已暴露出的文化层面积长约80米,宽约60米,厚高约10米,呈高出四周的长方形土堆。由于群众取土,现已基本挖平,呈西高东低,中间略有凸起的高地,遗址文化层暴露的部分厚约1.6米,里面有烧土、灰土,出土有陶片、鬲足、河蚌壳、鹿角断块、兽齿骨、纺坠、石斧等。地表层出土有陶罐。(六)蕲县古城遗址蕲县古城在宿州南45华里,现蕲县城遗址尚存,整个城址规模南北约3华里,东西2华里多,接近方形。内有蕲县集和五个自然村,三面均有高约三米的城墙遗址,东边较完整,约下宽25米,上宽15米。(七)萧城旧址据《清嘉庆萧县志城池篇》记载:“在今治西北十里,唐宋前皆为县治。北辰集作北城,在县北三十里”;又云:“萧城北二十里有黄杨城或谓之北城,其南即为古萧城”。《后汉书郡国志》载:萧国故城,城围十四里,方九里三十步,东南浇城有隍,西北无隍。宋时河决,复于南半里筑新城,北连旧城,亦称南城,明神宗万历五年(年)圮于水,复迁至三台山南麓,即今治也。萧城两迁三址。(八)灵璧城旧址灵璧城始建于北宋元?年间,距今多年。据《灵璧县志》记载:“灵璧城,自宋筑之,明代复垒甓,清代筑之”。又记载“萧琪背城”。又言:“李显忠复灵璧入城”。又言:“明弘治八年知县陈玉勤筑土城”。又云:“明正德年间知县陈伯安锐意筑城,伐石为垣,陶甓为堞,城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五尺,周六里,辟四门楼于门之上。城外凿池,广二丈,深八尺,周八里。”灵璧旧城有四门,明、清称东门曰鹿鸣,西门曰凤仪,北门曰来璧,南门曰望荆。(九)萧窑旧址萧窑旧址位于萧县城东南30华里的白土寨村(因当地产白土而得名)。年文物调查时发现。白土寨周围原有城墙,早已拆毁。古窑址分布在城墙外围的南面、西面和北面,陶瓷残片到处皆是。有的地方堆积很厚。萧窑的历史始于唐,盛于北宋元丰年间。传说有窑72座。产品畅销于今苏鲁豫皖等地,产品以民间日用品为主,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器物胎质较细,色灰白、微黄,器形特点多为宽边浅圈足。萧窑初建时用木材为燃料,北宋时使用煤炭作燃料。北宋神宗元丰初年(年)在这就己发现了炭山。苏东坡曾于此地的白土山北麓获石炭,因作《白土山石炭歌》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以煤炭作燃料,对萧窑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十)曹村窑址曹村窑址,座落在宿县北曹村集下庄西米。现地面暴露遗物很多,有窑具园盘支钉、三角支钉、喇叭口托座。产品以碗类为主,兼有盘口壶,龙柄注子等。釉呈豆青色,胎有灰白、黄褐两种。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十一)帽山铸钱遗址年6月,于萧城西南10华里帽山村南,小学校门外的路北侧,发现“大泉五十”和“货泉”钱范残片、胶泥质,硬度不大,范形长方,四角去棱,模分两排,每排七至八枚,均系子范。(十二)祖庄铸钱遗,年冬,在萧县城北一里许的祖庄村的田野间,发现“大泉五十”红陶钱范残片(与帽山同)。遗址高出一般耕地60公分至1米左右,大约分布在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耕地面上。(十三)垓下遗址位于东经°8′,北纬33°21′。公元前年,楚汉两军在此决战,项羽军败于此。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附近汉墓较多,时有汉砖汉瓦及兵器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