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往事之相九赵氏系列小说1

2023/10/16 来源:不详

作者:赵汗青·刘欣华

一直想写皖北往事系列小说,总是因为忙于生活、忙于工作,难以静下心来进行创作。当前,由于疫情原因,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便安静“坐家”,写一写这些不能如烟的往事。

——题记

为什么要从淮北相九赵氏写起?因为我们就是这一族人。水有源,树有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淮北相九赵氏最早为多年前夏初伯益之后,先居甘肃天水,又到涿郡,后来,迁到了山东济南府长清县野鹊窝。

这个野鹊窝,今天已改名叫仁里集镇了,现在划归德州市齐河县管辖,位置在山东省西北方向齐河县的西南部,与茌平、东阿两个县相邻。在明、清两个朝代以前,这里叫野鹊窝堡,俗名野里。直到现在,这个地方野鹊仍然很多。后来,到了清末,就改名叫仁里集了。开始属长清县管辖,年属河西县管辖,年才划归齐河县。年为仁里集公社驻地,年公社改乡。年撤乡建镇。

什么是“仁里”呢?这个是出自《论语·里仁》“里仁为美”。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后称风俗淳美的乡里为仁里。仁里物阜民丰,人民热情好客。清末年间,民间贸易活跃,商贾云集,故为仁里集。

话说明朝洪武三年,明元两国大战,天下未平。由于兵乱,原山东济南府长清县野樵窝人赵居敬,他的配字叫行简,不愿再受元人统治,便率儿子赵伯祥、赵伯嘉,侄子赵伯元即赵天民、赵伯禄即赵天爵等人,南迁到归德府,先落户在宿州相乡九图内。赵居敬定居在买头集,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管辖的永城市顺河镇。赵天民居住在符离,即今天的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北打鼓山下,赵天爵居住在水泊镇响泊村,即今天的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即火集子。这里要说明的是:归德府,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元代初期时,元军攻陷宋朝的南京商丘,就把商丘改称为归德府,府治所宋城改称为睢阳。刚开始时,在此地设置了京东行省,后来又撤销了。属于河南江北中书省。

当时的行政区划,宿州管辖着相城乡,相城乡相当于今天的县。相城乡有管图12个,这个管图,相当于今天的镇。这一支从山东长清南迁来的赵氏因居住在9图内,后人便简称为相九赵,这个说法有赵氏族谱序P10、P32为证。而赵居敬还有一个弟弟叫赵居孝,随后不久,也南迁过来,居住在8图内,大约在今天的刁山一带,后人称之为相八赵。两族同脉不同支,字辈就不一样。

年来,在这个家族中,出了不少官员;有被封为云南赵王的赵钦;有授武翼都卫(尉)任抚标游击(从三品)赵从蛟;有前后任北京五城兵马司指挥(正六品)的赵登云和他的侄子赵光大;有安徽省直隶州州判(从七品)、皇授徵仕郎赵宋屿和乡饮大宾赵从龙等。淮北相九赵氏传到第七世时,已经是崇祯七年,相九赵氏后人赵宗文、赵如璧就开始创谱牒了。

相九赵氏这一支族脉居住地,包含着今安徽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火集子),烈山镇,濉溪县的孙町镇、赵集乡、五铺、百善镇、南坪镇;宿州城区内的赵家、宿州市辖区内的灰古镇、苗庵乡、时村镇,符离镇打鼓山;河南永城买头集(现顺河镇)、夏邑县、柘城县,安徽宿州市的萧县赵庄镇、张庄寨镇,灵璧县娄庄镇,固镇县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汉王乡,南柳园,北京朝阳区、台湾省等多个地方,人口有数十万,传至24代了。

淮北相九赵氏族谱记载的字辈是:总集福荫,蓓致嘉祥,居伯履歧,万世盛常。宗廷绍宋,正志惟良,克承(成)先德,永世(士)宏昌。到了年,又续16字辈:家传明训,统序端方,钟灵毓秀,长发其祥。年,又再续16字辈即:平晋东鲁,南徙相莽,盘衍淮浍,吉庆瀛光。

如今,淮北相九赵氏一族的祠堂,只有安徽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的“赵氏宗祠”最古老,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淮北相九赵氏族人都要前来祭祖。

赵氏宗祠位于古饶镇中学院内东侧,是一处典型的明代祠堂建筑,堂号天水。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曾任五城兵马司、后被封为云南王的赵钦带头建立的祠堂,占地数十亩,建筑面积约平方米。明、清、中华民国和近年来多次保护性修缮。

整个宗祠为砖木结构,青砖灰瓦,清辉肃穆。正厅里有两张牌匾贴有印制出来的建祠记录,其中一张《建祠修谱议疏序》,交代了这座宗祠的历史。根据该文记载,赵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崇祯七年扩建。另一张《整修宗祠记》则记载,年初,在赵氏宗祠开办的新华小学,成为皖北解放后开学较早的小学之一。暑期在小学校的基础上,筹办私立新华中学,也就是古饶中学前身。祠堂里保存有朱洪武所赐的圣旨、明云南王祠、石匾、明手抄本赵氏家谱、明花梨木桌椅、明代祭祖石壶等珍贵文物。

年来,淮北相九赵氏族人践行祖训,兴旺发达,从未停止过家风传承的脚步。先后涌现出革命先烈赵皖江,他是最早的同盟会会员,有开国将军赵汇川,新四军四师中著名的抗日将领,有中将赵先顺,曾担任过成都军区司令员,还有抗日英雄赵敬仁等现代精英,以及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子女;情系桃李、重礼谦逊的教师;团结乡邻、家风和睦的赵氏族人……

淮北相九赵氏这一族,还有一处历史文物,叫“赵氏墓群”。是乡饮大宾(皇帝钦命授予德高望重的乡贤荣誉称号)、相九赵氏老二房小六房始祖赵从龙和清徵仕郎、安徽省直隶州判赵宋屿的墓地。

赵宋屿,字孚玉,长相俊朗清秀。幼小时拜师读书,《孝经》章句及诸子百家经史,都能熟悉和通解。但性格贪玩,直到14岁时还沉迷钓鱼和打鸟。后来,听闻祖上在京城和州、乡里都很有名望和一定的地位,于是,开始发奋读书,得到名师教授后,所学习内容都是明、清诸多名家文章、精妙古文赋诗词,而所受到的《易》理释义最为精妙。当时,学识渊博的人看见他写的文章后,都非常称赞。

到了大清道光年间,赵宋屿考中了举人,不久被选为州学教谕(正八品),后被授本皇徵仕郎,升级为直隶州州判,这是个从七品的官。由于赵宋屿为人孝顺友爱,博学多才,富有同情心,其子孙中有很多监生、庠生、禀生、贡生。

赵宋屿自担任省直隶州州判之后,因鄙视州牧贪污和溜须拍马逢迎上级的行为,便果断地挂印辞官回到家乡宁山,即今天的淮北市烈山镇凤凰社区。当时,很多亲属及同僚都感觉非常可惜。

赵宋屿回乡后,“为孝友以树家型、课农桑以崇实业、创团防以遏寇盗、立学校以教青年”,在当地很有名望。赵宋屿还“佐父理家政,独任其劳”,把肥沃的土地都让给诸兄弟子侄,自己则只要贫瘠之地。他为人公道正派,邻里乡间每当有争讼之事,都让他主持评理,最后大家都心服而解。

赵宋屿有首词作《木兰花慢·化家湖归舟中作》流传至今:

看夕阳一缕,刚送得,片帆归。白云绕宁山,凤凰欲飞,月暗湖堤。依稀是谁相忆?但轻魂如梦逐烟飞。春秋齐国大夫,至今谁识宁戚?

泗州几年又归乡,是谁暗相思?怅夜夜汴水,花开两岸,空自流淌。收拾十分秋色,别离时总是有芳菲。惟有醉里读史,细品千年隋唐。

公元年,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中,12月18日,宁山赵氏古墓群被淮北市政府列为“不可移动的文物”。现文物群内有清初“后土神位”碑;明、清墓碑,石供桌、金银屋、图腾等十几通及汉画像石、砖数百块。最珍贵的是赵宋屿·清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一的墓碑,还有一对保存完好的3.5米高的望天犼石柱。

望天犼石柱为青灰色石材整体雕成,左右对称两只一对,均为方形柱体,高约3.5m,宽厚各约40cm。上首望柱整体保持完好,下首望柱上端的“望天犼”局部有些残缺近年进行了修复。柱体分为三部分:连接地面的部分为柱础;中间部分为方形柱体;上端柱首为石雕“望天犼”(望天犼外向坐立,面南背北,样貌似犬非犬,身有麟甲,鬃发与长尾相连,作昂首高眺状。古人认为犼为龙生九子之一,似犬食人,性情猛烈,有守望习惯,所以把它雕刻在石柱上用以守墓)。

望天犼石望柱柱体前后各镌刻楷书对联一副。正面阳刻,上下联为:“西雝忆旧邦十三迁经营匪易;东夏启新土千百祀似续维昭”;背面阴刻,上下联为:“象先贤崇旧德白马来归自昔家声未坠;开八帙登五科黄麻下逮于今世泽孔长。”

这对望天犼石望柱从精美程度、艺术风格,尤其是两幅对联用典深奥、文词贴切、书法精湛、镌刻精细,显示了墓主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淮北地区现存实物中,是属于比较少见的。结合宁山南麓赵氏家族明清古墓群现存的古墓、墓碑、后土碑、石供桌、金银屋、古树以及相九赵氏族谱等综合研判,更加彰显这对望天犼石望柱所具有的重要的文物价值。这对望天犼石望柱现已成为展示明清时期,淮北地区墓葬文化的重要标志和活化石。

可以说,赵宋屿是淮北相九赵氏一族中的佼佼者,他良好地道德修养与淮北相九赵氏的家风、家训不可分割。从赵宋屿的事迹上,我们可以看到:几百年来,淮北相九赵氏家风、家训、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是宗族重要的精力内核,是一切淮北相九赵氏家庭成员,都必须遵从的行为原则和品德规范。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家风时刻净化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是最无痕的教育。

我们知道: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淮北相九赵氏的家风: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不入帮派、不入邪教、不忘本、不叛国”。家训:“敦孝悌、睦宗族、力本业、训子弟、尚勤俭、遵法律、禁非为”等祖训,就始于多年前,至今仍刻印于古饶“赵氏宗祠”和“赵氏族谱”中,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淮北相九赵氏家族。在族谱中,还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这些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一个家族家风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我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相九赵氏族联是:

天水家声周封定,长清世泽明派衍。

参考文献:

《宿州志》清·光绪版

《赵氏族谱》版

文史学者黄永福作品

作者简介:

赵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高级记者、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曾任安徽经济报宿州记者站站长、《时代·中国之声》杂志副总编兼任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作品。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

刘欣华: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蚌埠,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曾任某市中学校长、麓鹿出版社社长、盐城规划市政设计院安徽分院院长,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专职会长。有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代表作有:秋风中的圆明园、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等。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63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