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沽名钓誉败给刘邦不冤枉
2023/10/8 来源:不详在楚汉战争的前期,项羽在军事上占有兵力、地盘和人才等优势,刘邦实力不济,连续被项羽失败,甚至被逼入绝境。但是项羽却在不断地犯错,还多次犯下了放虎归山的错误,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把刘邦逼入绝境却与之划界鸿沟而治,被刘邦不断地抓住机会扭转局面,最后被刘邦彻底击败,落得个自刎乌江边的下场。
毛主席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是对项羽失败的精辟总结。那项羽到底“沽名”了什么,导致其最终失败呢?项羽违背历史统一潮流,定都偏僻的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效仿周武王分封天下诸侯,成就西楚霸王的美誉,但最终是沽名钓誉而失去天下落得乌江自刎而死的结局。公元前年,西楚霸王项羽被其分封的汉中王刘邦率兵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后其突围至乌江边(今安徽省和县境内)自刎而死。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了刘邦(此乃一大错)为何说当时的历史统一是潮流呢?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进而导致其首都镐京(陕西省西安市范围内)在公元前年被攻破之后,到秦朝(公元前-前年)短暂的统一,共计约年的时间,诸侯之间战乱不止,无数社会精英人士和平民奴隶们都被为实现诸侯争霸和军事霸权的这个大目标给绑架了,各种人力物资保障和智力资源都是为这个大目标服务,这导致普遍的人心疲惫,生产力资源长时间无意义的消耗。上到国君大夫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奴隶,大部分人都不想打仗和为打仗而服务,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才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一些有点见识的人都认为只有消灭了所有诸侯,实现国家统一了,才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显然是较早深刻认识到了这种争霸性质的变化。自商鞅变法之后,众多人才进入秦国效力,这大大提升了秦国统治阶层的形势分析判断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经过长期的磨合进步,到了战国后期,秦国的掌权者们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和行动,虽然其还在不断地和周边的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打仗,但是同时他们也在通过不断地变革和发展,顺历史潮流而动,不断吸引各国有识之士的加入,不断地积累了碾压各国的实力,最终直接灭掉了其他六个诸侯国,统一全国之后就直接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消灭了诸侯割据的机会。而在项羽的看来,他所面临的形势还是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性质一样,在政治上讲究形式上的胜利,不致对手于死地;在军事上自认为没人是对手,不肯听从他人意见,导致其身边的人才离心离德,例如,实力派之一的英布等最后站到了刘邦这一边,军事人才韩信离他而投刘邦。而刘邦却没有项羽的那种祖辈影响,能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和建议,获得了诸多实力派的支持和张良、韩信等政治军事人才的投效,在被项羽分封为汉中王之后,他趁机在汉中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最终消灭各个诸侯,统一国家,开始了汉王朝的盛世。
项羽和刘邦对抗态势图说实话,那个西楚霸王的名号就和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吴王夫差那些霸主的美名一样,都是一时的荣耀。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就像江湖人士争夺百晓生兵器谱上的排行榜排名一样,讲究政治形式上的胜利,并不致对手于死地,然而形势和人心所向的变化,让这种争霸的性质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战国后期,强盛一时吴国最后还是被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后所灭,越国最后被楚国所灭,就是这种争霸性质变化后的最现实表现。项羽的祖辈就没有认识到这种变化。
毛主席就是看到了上述局势的根本性变化之历史经验教训,强调不可沽名学霸王,宜将剩勇追穷寇,命令解放军一鼓作气强渡长江南下,最终统一大陆,奠定了现在强大中国的良好基础,否则若再迟疑不决,项羽的悲剧就是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