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沧州志愿者为安徽拾荒老人安家
2022/8/17 来源:不详给老人送慰问品
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有水有电,免费居住。
“谢谢大家。”看到这样的居住条件,76岁的陈昌华、庄怀荣老两口连声感谢。
这间小屋位于新华区小代庄村,是陈昌华的新家。
这已经是志愿者们第二次给他们“安家”了。
祖孙三口沧州“安家”
志愿者带老人看新房子陈昌华、庄怀荣的老家远在安徽省灵璧县周庄村,他们的孙女陈一晨生下来就患有先天性唇腭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孙女是老两口的心头肉。年,一直在各地流浪,靠拾荒维持生计的老两口带着孩子来到了沧州。
在沧州,祖孙三人住在沧县实验学校家属院附近的一间棚子里,靠捡拾废品为生。附近的邻居看他们困难,也经常给他们送去吃的、穿的、用的。
年,沧州红心志愿服务协会的志愿者们了解了老人的情况之后,帮老两口建起了彩钢房。志愿者还为他们买了菜板、电磁炉、棉被等生活用品。
从此,祖孙三人在这里“安家”了。
陈一晨患有先天性唇腭裂。医院免费为她做了手术。
陈一晨没有户口。王红心多次与安徽省灵璧县公安局朝阳派出所所长联系,协调为陈一晨上户口的事情。
经过努力,陈一晨最终解决了“黑户”问题。有了户口之后,陈一晨顺利地上了学。
今年,陈一晨已经是沧县实验学校三年级的小学生了。这段时间,她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家中上网课。
现在,他们的住房所在区域面临拆迁改造,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搬家。
这一家三口的住处又成了问题。
老人的求助电话
4月21日,王红心接到了庄怀荣老人打来的电话。
在电话中,老人的话说得特别着急。她有着很重的安徽口音,再加上语速快,王红心一下子听不清她在说什么。
“别着急,您再说慢一点儿,我听不清您说的是什么。”王红心在电话另一头安慰着。
老人放慢了语速,王红心终于听明白了,原来他们住的地方要开发建设,不能再住下去了。
老人说,实在没有办法了,只能再次求助好心人们。
其实,从年开始,祖孙三人和志愿者们就一直保持着联系。
每年过年过节,志愿者们都会拿着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给老人送过去。
谁家孩子有穿小了的衣服,就打包给陈一晨送来。
年的重阳节,志愿者们还带着祖孙三人下馆子,吃了一顿大餐。“老人、孩子从没在饭店吃过饭。重阳节这一天,几个志愿者带着三人一起去吃饭。”志愿者金洪松说。在饭桌上,小孙女陈一晨特别懂事,不停地给爷爷奶奶夹菜。一家三口吃得别提多开心了。
在志愿者的眼里,老两口都是特别善良的老人。
他们和周围小区的邻居关系很融洽。邻居们经常给他们送来吃的、喝的。“前两天,有一个居民还给我们送了两个小蛋糕。”庄怀荣说。
一把小葱、一棵白菜、一盆自己培育的小花……每当志愿者们去看望他们,或者给他们送去生活用品的时候,老人总是想着给志愿者们一点礼物,以示感谢。
沧州晚报曾报道过老人一家的情况为祖孙三人寻找安身之处
得知他们的房子要拆迁之后,志愿者们很替祖孙三人着急。
为他们找一个新的住处成为当务之急。
4月23日下午,志愿者金洪松去看望了老人,并在周边帮老人看了看房子。“老人现在居住的地方确实要再建设,估计近期内他们就得搬走。”金洪松说。他想转转看周边有没有适合这一家三口的住处。
4月25日上午,王红心和金洪松再一次来到老人的住处。屋子里堆满了杂物,老两口正在收拾物品,做搬家的准备。
小孙女陈一晨正在屋里写作业。老两口表示,他们不想搬得太远,因为陈一晨在沧县实验学校上学,如果离学校太远的话,老两口接送孩子会有困难。
经过商量,志愿者计划带着老人在周边转转,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住所。
金洪松、王红心带着庄怀荣和陈一晨,开始了寻房的工作。他们去的基本都是学校周围的地方,居民小区、菜市场周边、附近村……
“北边有个富园菜市场,要是能在这个菜市场周边找个房子,老人生活会很方便。”王红心说。
“这个地方就是离陈一晨的学校太远了。”庄怀荣担忧孙女上学不方便。
“这附近有个新兴小学。如果能在周边找到房子,我再想想办法,看能不能帮一晨转学到新兴小学来。”王红心又在盘算。
几个人边开车边商量,他们也向周围的居民打听,哪里有闲置的房子。
再次“安家”
志愿者们转了几次,没有收获。
找地方是一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租金。
老人每个月的收入不高,如果租房,老两口的生活又增添了不小的负担。
能不能给这三个人在周边的村上找个免费的房子?
小代庄村和老人现居住的蔡庄子村相距不远,如果他们能到小代庄村去住,陈一晨也不用转学了。
几经周折,王红心最终找到了新华区小代庄村的村主任刘文义,向他讲述了老人的困难。
“我们有一间空闲房子,可以提供给这一家人住。”刘文义很上心。他帮老人找到了合适的房子,而且免租金。
志愿者们带着一家人去村中看房子。
“房子在小代庄村边,有水有电,这个地方的居住环境还可以。”陈昌华老人围着屋子看了看,表示认可。
“暂时在这里落脚吧,有什么问题,以后我们继续解决。”王红心说。除了老人的住房问题,她还为他们惦记着更多的事——祖孙三人的户口都在安徽老家,如果能把户口迁到沧州,就能给他们申请公租房了。王红心说,这也是老人现在最大的心愿。
又找到了地方住,陈昌华、庄怀荣老两口稍稍踏实了。“太谢谢你们了。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办了……”
“搬家时我们再来,有困难你们就说话。”志愿者们的助人之路并没有结束。
来源:沧州晚报记者祁晓娟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