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同步背景下宿州市城镇化发展路径探

2023/7/18 来源:不详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突破口,是在“四化同步”大背景下实现“一切为了促发展,千方百计建小康”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宿州市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人口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加之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有力促进了城镇化率快速提升。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宿州市城镇化水平始终处于全省较低水平,城镇化速度和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四化同步”发展的瓶颈制约。本文结合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宿州市城镇化水平、速度及质量等进行分析,探讨适合宿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及相应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宿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一、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年宿州市常住人口.4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0万人,与年相比增加了65.9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万人,与年相比减少了68.8万人。年宿州市城镇化率为43.8%,比年增长了12.4个百分点,十年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4个百分点,实现了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升。根据城镇化演进规律,城镇化水平低于30%属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30%-70%属加速发展阶段,高于70%属稳定发展阶段。据此可以判断,目前宿州市仍然处于城镇化率有潜力以较快速度提升的加速发展阶段。

(二)城镇人口规模迅速增长

年以来,宿州市城镇化进入较快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快速增多,城镇人口规模明显扩张。十年间,宿州市常住人口受人口流动变化的影响从.2万人减少到.4万人,减少了2.8万人,下降0.5%。全市人户分离人口为92.4万人,占总人口的17.4%。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27.3万人,流动人口为65.1万人,人口迁移流动明显。同期城镇人口从.1万人增至.0万人,增长39.4%,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94%,高于全省0.0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占全省的比重比年提高0.5个百分点,城镇化平稳快速推进。

(三)区域间城镇化差异不断缩小

年,全市5个县区中埇桥区和砀山城镇化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52.13%和48.85%;泗县、灵璧和萧县城镇化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40.16%、36.33%和35.53%。各县区城镇化协调发展,区域间城镇化的差距不断缩小,年全市城镇化率排名第1位的埇桥区和第5位的萧县差距为16.6个百分点,远低于年26.6个百分点的差距。

(四)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收入增长和消费转换效应,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比年的元增加了元,增长.3%。其中,财产性收入增幅最大,10年增长9.8倍,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幅分别为6.9倍、1.3倍、0.06倍,“四大项”收入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年人均消费支出元,比年的元增加了元,增长76.0%,交通通信、衣着支出、食品烟酒、居住、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及生活用品及服务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宿州市城镇化发展对GDP的贡献分析

城镇化的内涵包含两方面含义:-是农民身份的市民化,即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二是农民职业的非农化即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这是通过工业化实现的,工业化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不断在城市聚集,创造大量第二、三产业就业的机会,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断减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相应增加第二、三产业人口,为社会创造经济财富。为深入分析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根据-年宿州市GDP和城镇化率的历史数据,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模型测算得出,在-年间,宿州市城镇化率平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1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目前全市城镇化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偏低

年,宿州市城镇化率为43.76%,比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但远远低于全国(63.89%)、全省(58.33%)平均水平13.94和15.13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皖北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7.8%)4.04个百分点。自年以来,宿州市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与全省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从年相差11.99个百分点扩大到年相差14.57个百分点。根据年全省各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宿州市城镇化率处于全省下游水平,与各市差距明显,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

(二)县区城镇化进程不均衡

与年相比,十年间,五个县区的城镇人口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各县区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均衡。根据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宿州市城镇化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水平相差较大等特征。年,宿州市城镇化率43.76%,只有埇桥区和砀山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他3个县3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最高的埇桥区,城镇化率已达52.13%,最低的萧县,仅为35.53%。在皖北17个县城镇化率(38.6%)排名中,萧县、灵璧县、泗县和砀山县分别排名第14、13、7和1位。

(三)县域城镇吸纳人口集聚能力弱

根据《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凡居住在属性为“城镇”地域上的常住人口,均统计为城镇人口。当前全市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除了城市规模扩张等因素外,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行政区划的调整手段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流动而实现的。十年间,四个县城区常住人口增加了16.3万人,平均每个县城区1年仅增加人、镇区及其他城镇属性村居常住人口增加了21.9万人,平均每个城镇属性村居1年仅增加人;十年间,四个县城镇人口增加了48.1万人,农村人口减少了62.8万人,也即城镇人口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农村人口的减少。县域工业化带动力不足,城镇产业支撑能力较弱,吸纳就业能力不强,自下而上就地城镇化动力较弱。

(四)城乡建设水平相对较低

统计上看,年,全市“城镇”属性的村居只有个,仅占全市村居数的28.8%,占比低于皖北地区3.5个百分点,这一比例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2个百分点,说明全市基础建设整体相对落后,有较多行政村没能达到统计上城镇属性标准,导致城镇化水平较低。从各县区情况看,萧县、灵璧、泗县和砀山城镇属性的村居占本县村居数的22.2%、19.4%、36.9%、46.0%,这也是导致城镇化率位次排在全省52个县的47、46、38和23位的主要原因。

四、几点建议

城镇化的健康实施,对于“四化”协同前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宿州市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重叠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期。如何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继续稳步进取,摆脱全省城镇化率相对落后局面,进而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已成为摆在当前的现实问题。因此,宿州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科学谋划新型城镇化总体空间格局,走适合自己的城镇化道路,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和谐稳定发展。

(一)发展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城镇化是产业与人口的集聚,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只能是贫困化的城镇化。宿州市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5.2:35.2:49.6,同期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8.2:40.5:51.3,二三产业比全省低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宿州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为38.9:24.6:36.6,同期全省就业结构为25.1:31.5:43.4,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全省高1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省低6.9个百分点。说明宿州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农业人口非农就业渠道狭窄,阻碍了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宿州要紧紧抓住加快皖北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促进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大发展,留住人、集聚人,挤兑大城市的各种资源过度集中呈现的“抢人大战”的“虹吸效应”。今后一段时间,宿州要在城镇化内涵的提升上做文章,让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化的原动力,让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化发展。

(二)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统筹新老城区的改造和建设,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紧盯交通、教育、卫生、养老、医疗、休闲、体育、棚改、文化、职教、饮水等方面,认真做好项目谋划工作,统筹处理地上和地下、新区和老区的关系,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于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建设,要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发展,提高对接大都市城镇化建设辐射的能力,尽快补齐县城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短板弱项,健全重要应急物资收储调配机制、基本生活用品保障机制,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三)扩大城镇中心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国家认定为城镇的区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主城区、城乡结合区、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特殊地域(包括独立工矿区、开发区、大专院校等)。当前全市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除了城市规模扩张等因素外,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行政区划的调整手段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流动而实现的。一是要把所有“镇”区城镇化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因地制宜,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步伐,促进镇区聚居区建设;二是加快行政区划调整力度。加大乡改镇、村改居的力度,年,全市属于“城镇”的村居只有个,仅占全市村居数的28.8%,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三是要加快中心镇及周边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资源加工型、交通枢纽型特色镇,加大村委会与镇政府驻地之间连接道路两侧的建设,使其达到连接标准,以村镇建设带动城乡属性调整。

(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机制。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动力,有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宿州新型城镇化优先解决的问题,应加速完善促进农业转移人员市民化的机制和制度。以市县域为整体,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三权不变”基础上,加强政策引导,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加大就业支持力度,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各项基本权利,创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业转移人员平等的享受城镇基础公共服务,解除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使更多农业人口有动力、有能力转移到城镇地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55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