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日本作家对于项羽和刘邦的评价,他看透

2024/10/12 来源:不详

原创文章简介:司马辽太郎年去世,是日本作家,历史发明家。他的大学是蒙古语专业,所以他的蒙语说得特别好,满洲语也说的不错,但是他对于民族的见解让我不能忍,他觉得民族不同就不应该在一个国家,这和我们国家政策是完全冲突的。他对于历史的见解并不客观,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但是这个人真的是博闻强识,各种典故,事物来源,欧洲,亚洲的历史等等信手拈来。他曾经针对楚汉相争写过一本书《项羽与刘邦》,指出:“项羽也有慈悲和恻隐之心,甚至比常人更多。但是唯有当他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且对方完全仰仗他时,他才施予他的慈悲。项羽生平项羽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公元前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项羽的性格:自尊心太强,看不到别人的存在。但又不乏对弱者的同情。项羽谋士范增曾说:项羽的缺点很多,但还是一块刚刚出土未曾打磨的璞玉”司马辽太郎看到了项羽的优点说:“我眼中的项羽比他(范增)看到的更加优秀。”事实上,“项羽与刘邦不同,是名门之后,知书达理。项羽比常人热血十倍,愤怒时会狂暴如虎,憎恨时会大肆屠杀敌方军民,还有他流放并杀死奉为主公的怀王的行为都给人残暴的印象。同时,与此相矛盾的是,他厚待同伴,礼遇长者。这表现了项羽绅士的一面。”   确实,“项羽能使人感到他伟岸的灵魂。但是,这伟岸的灵魂中,也隐藏了比常人更多的孩子气。这种孩子气,使他有时勇敢,有时表露出异常澄澈的感情。但是,孩子所具有的功利性和残酷性,他却无法控制。”项羽是这样一个不能用常理衡量的人。   而且,“项羽好勇,以勇为衡量人的第一标准”,所以他的论功行赏,常常招致混乱和反叛,或是使人对他灰心失望。   司马辽太郎明确指出:“项羽也有慈悲和恻隐之心,甚至比常人更多。但是唯有当他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且对方完全仰仗他时,他才施予他的慈悲。虽然如此,他也并不是愚人。他从不为阿谀奉承所动,他的性格真是微妙。”也就是说,“自尊心太强的人都看不见他人”这一规律发生了作用。这与项羽在政治和战略上都缺乏灵敏的触觉不无关系吧。   项羽习惯把世界分为敌我分明的黑白两部分,与此相对,刘邦则把世界看成灰色,有时会变成黑色,有时会变成白色。刘邦的性格:虚怀若谷,掩盖了他的无才无能。这句话对于刘邦的描述真的是一针见血,萧何曾问夏侯婴为何追随刘邦,他考虑了一会儿说:“没有我,刘大哥就只是一个呆木瓜。”这时萧何发现了刘邦的可爱之处。萧何从这个角度评价刘邦:“刘邦没有什么德行,却十分可爱可亲。这种品质,也是世上少有啊。”也就是说,萧何开始认识到,亲和力是刘邦的光源,这种光芒掩盖了他的无德无能。 刘邦有个特点,好像生来就不知道有‘小我’”,这确实是世上少有,而且,“刘邦‘自己不能之事就委托他人’”,这形成了他独特的优势,这就是所谓的“虚心使人聪明”。   刘邦在韩信眼里,是一个可亲的愚人。当然并不是说他蠢,而是说他这个人总是一览无余,没有鲜明的主张和立场,就像一个大袋子。没装东西的袋子形状不固定,也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唯一的好处是有容量。这反而比贤者更能成为栋梁吧。贤者自己的思考力不论多么优秀也总有界限,袋子却能容纳贤者为己所用。   因此,“他总是需要献策者。他善于采纳别人的智慧。有多个献策者,他就选择最好的策略。刘邦有这种选择的能力。刘邦的能力还在于,他具有能激发别人为他献计献策的人格。”   刘邦年轻时,喜欢刘邦的人和街上的小流氓们都自然聚集到沛县的小酒馆,“他们只要看见刘邦就觉得高兴,一起在酒馆吹侃闲聊,刘邦有事离开,酒馆就马上冷清下来,大家也都没了兴致,作鸟兽散”,从这里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刘邦那种胸怀宽广的个性。乱世是一个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机会的时期,项羽与刘邦所处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生机勃勃。这时出现的个体典型,无不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至今仍焕发着熠熠光彩。以上一部分借鉴自司马辽太郎的《项羽和刘邦》,不得不说,这位日本作者对于项羽和刘邦性格上的描述,真的是一针见血,特别是刘邦的“虚怀若谷,掩盖了他的无才无能”。仔细想想,刘邦能得天下和他的“虚怀若谷”真的有很大关系。谢谢观看,再见!感谢评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