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韩信相关的成语或典故居然这么多
2023/6/23 来源:不详韩信(?~前年),泗水郡淮阴县(今江苏淮安)人。汉朝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兵家四圣”,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秦末大乱之际投奔项梁、项羽,未得重用。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经萧何保为大将,制定“汉中对策”,申军法,设还定三秦之计。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奇兵的同时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韩信攻打楚国,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刘邦听从张良、陈平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失败。汉五年,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因人诬告,贬为淮阴侯。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时人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出自韩信个人经历、事迹或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传到后世的多达几十条,今天就来了解下这些典故。
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清晨烧早饭,入夜才吃晚饭,形容早出晚归,整日辛勤劳苦。又做晨炊星饭。
《史记·汉阴侯列传》中对韩信的早年有过这样的介绍: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暮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字面意思是下乡(属江苏淮阴)南昌亭长的食客。指寄人篱下的人。
《汉书·韩信传》:“韩信,淮阴人。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从下乡南昌亭长食。”
借指轻薄无行的青年。出自李白:"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现常用于描述不忘耻辱,奋斗前行的勇气。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同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指单凭个人力量的血气之勇。东汉·班固《汉书·韩信传》:“项王意乌猝嗟,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也。”
释义: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指古代警卫宫门的中下级武官。《史记·淮阴侯列传》:“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秦汉郎宫中有中郎、侍郎、郎中等,负责执戟宿卫殿门,故称执戟郎。
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后人由此演化出“背水一战”这一成语。
汉韩信奉命击魏王豹,采取了声东击西的兵法,表面上集中大批船只,故作疑兵,要渡黄河,吸引敌军主力,却在侧翼用罂缸载士兵偷渡,一举成功,生擒魏王豹。后因用“木罂渡军”或“罂缸”比喻渡军奇袭之典。
《史记.淮阴侯列传》:“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八月,以(韩)信为左丞相,击魏。……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然后交战。《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古代利用江河水流破敌的一种战术。《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夜令人以万馀囊盛沙,壅水上流,然后引军半渡,进击龙且。既战,佯败退走。且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信乘机击杀且,大破楚军。
这是古时候兵法上的一种战术。也做半渡而击。韩信利用敌人实行“半渡击”的作战原则,以沙囊壅水,引军半渡而击,先佯败而退,以诱敌半渡,导敌就范,尔后决水,分割歼敌,一气呵成,制敌于死命。见“囊沙壅水”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语出《前汉书平话》卷中:“(韩)信定十面埋伏,逼(项)羽乌江自刎。”
韩信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四面楚歌指四面八方皆响起楚地的山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意思是人人能独立地战斗。
《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意思是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
善于用兵打仗的将领,不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以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
时机错过,不会重现。谓应抓住机会果断行事。出自《国语·越语下》
是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意思是追求个人利益而背弃公义正义,见利忘义。
韩信曰:“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向利背义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同义词:鞅鞅不乐。《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意思是韩信鄙视樊哙,不屑与他同为列侯。指以跟某人在一起为可耻。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意思是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史记·太史公自序》: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意思是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