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监督地方官,甚至为官员洗刷冤情,这种
2023/3/13 来源:不详明洪武十八年(年)十一月,太祖朱元璋亲自编定的《大诰》陆续从京师发往各地,在这部面向全国人民,要求“户户有一本”的宝书中,他明确指出:凡各地士绅、百姓都可以对本省各级地方官吏的施政行为与绩效进行测评,其最终意见递交中央,作为官员考核的标准之一。
《大诰》颁布后,掀起了“民意评官”的高潮,也书写了官员管理史上别开生面的一页。其实,在明代之前,其他朝代的统治者们也很重视基层民意代表,通过他们选贤举能和评论官员优劣,借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只有明代对这方面最为重视,赋予了普通百姓很高的政治权力。
让我们更为惊讶的是,在吏治相对清明的明代前期,新官旧任哪个贤明,哪个不肖,谁留下,谁走人,居然也常常由民意说了算。如宣宗时期的泰安知县畅宣,砀山知县刘伯吉、徐荣等任满调职时,因民众申请而再任原职。最典型的还是苏州知府况钟,因造福一方百姓,在当地群众的极力要求下,继续留任,宣宗下旨晋升况钟让其留任苏州。
民意评官的另一个表现是,许多因违纪犯过而受惩处的官员,全靠民众好评解除处分。洪武一朝,朱元璋立重典从严管理官吏,州县守令常常因小过而受惩,甚至被关押,但是只要听到群众对他有好评,就会让他官复原职,有时还给奖励。
洪武十二年,定远知县高斗南、永州知府余彦诚等一批州县官先后因违纪受到处罚,当地百姓纷纷上访,将他们的善政上奏朱元璋,朱元璋下令让他们官复原职,并发给上访百姓往返路费。灵璧县令周荣因受某案牵连被逮入刑部,当地数千百姓来到京师为他喊冤。朱元璋传旨释放,由礼部出面宴请周荣和百姓,将其官复灵璧知县,后来周荣官至河南布政使。
永乐时期,武进知县钱本忠犯连坐被罢官,当地父老奔走呼号乞求挽留,在百姓的力保下,成祖竟不予追究让他继续留任。宁阳知县孔工朝,和同僚喝醉酒打架,这在当时是很严重的违纪了,按律要判流放,宁阳士绅百姓多次赴京乞留,成祖没有同意。到了宣德初年,朝廷求贤,有人推荐孔公朝,宣宗说:孔公朝离开宁阳已经二十年,宁阳人民希望他还任的奏乞始终不停,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好官吗?应该马上让他复职。
官员被人冤枉陷害,最终靠民意声援而得到昭雪,亦是明代民意评官的一大亮点。永乐朝,东平知州李湘被奸人诬告经济犯罪,被当地布政司撤职查办。消息传开后,东平三千百姓到巡按御史、布、按二司为其伸冤。其实冤案的症结在于李湘清廉不善于讨好上司,最终此案引起朝廷震动,成祖批令刑部查实,李湘得以洗冤复官。
宣宗朝,淮安知府彭远被诬陷,淮安人民围住宦官的乘船,请求代呈辩冤状,彭远终得还任。曹县有个奸吏受贿,被知县范希正治罪解送京师,奸吏到刑部后反诬知县犯法,于是范希正被夺官下狱。当时恰好刑部侍郎许郭因公路过曹县,曹县父老数百人栏舆为知县伸冤,与此同时,曹县八百余人到京城通政司控告,双管齐下,冤案在最高当局的过问下平反。
上面的几个都是百姓保州县官的例子,宪宗朝时,还有百姓保巡按御史的,巡按御史虽然七品官,但按明代制度和地方布政使平起平坐,属于职轻权重的地方大员,是省长级别。
时任陕西布政使于璠因贪污受贿问题暴露,被中央派驻陕西的巡按御史熊绣立案调查。于璠察觉后,恶人先告状,反诬陷熊绣,因于璠在朝中的后台颇有来头,他也力主贬谪熊绣,将其调往河南任清丰知县。吏部调令发布后,陕西当地民众哗然,数千人为其申冤昭雪。
这事倒是新鲜,本来巡按御史好比现代的纪委监察官员,本质是为民众伸冤的巡按,现在反倒需要民众为他诉冤,可见明代民意评官介入之深,对政治的影响之大。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明代的这种民意评论是正面积极的,有利于皇帝监视百官。